(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很多写作者每天记日记,伟大如鲁迅先生,亲近如我海珠姐。我也知道记日记是个好习惯,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奈何每一本漂亮的日记本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然而,在微信朋友圈兴起后,我感觉写几行字,带两张图,即写即发即反馈非常通畅,便每天上去发几条,吃喝玩乐与读书都有涉及,时间地点天气都有了,仿佛在网上记日记,况且今后检索容易,只需输入关键词。
我的朋友圈人挺多,亲朋好友加同事,外出每参加一个活动会增加一些新朋友,还有一些实用的服务行业,加个微信可真方便,那么多熟悉与不熟悉的人都能看到我的朋友圈。我朋友圈的风格就是我写文章办杂志的风格,强调思想性、可读性、实用性。我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随意宣泄负面情绪。表达思想我爱原创,简短明确言之有物,文字尽可能畅达幽默,分享有用的资讯。我朋友圈原创由三个板块组成,一是“孔娘子厨房”,二是“读纸书”,三是“啦啦来了”小视频,其余是转载转发,从我订阅的媒体公众号、喜欢的自媒体、朋友圈读到的内容而来。
写朋友圈我既是作者又是主编兼文字编辑,选题都由我定。有时候想想,这种一分钱也没有的写作,我凭什么那么积极投入?既费脑子又费精力。但是微信朋友圈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在经过我自己挑选、布置后的场域里,感受到很多启发和温暖,我每天活着就想要上去“见人”,我有一点点思想火花就想记录下来,证明我想过;烧了一盘好吃的菜,给不到别人吃,可以贴照片写做法教人家去买去做来吃啊;路遇一幕有趣的场景马上就要拍照上传发布;读到一篇公众号上的妙文立即转发分享,藏藏掖掖会使我如坐针毡。
我以“孔娘子厨房”为名的微信公众号上有“随做随吃”和美食专栏文。十多年来我出版了四本美食随笔集、一本美食小说,四季轮回看美食圈潮起潮落。作为主妇在日常家庭烹调中偶有所得,我习惯用图片解说的形式,三言两语转到朋友圈分享,不意反而得到欢迎。
2018年外孙女啦啦在美国出生,做外婆仿佛进入人生新阶段,每天欣喜地看着新生命的成长,三代两辈人异国喂养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又开启了我新的学习机会,我学会用手机拍摄、剪辑、配音配乐,做了几百个“啦啦来了”小视频,从“微视”到“视频号”转朋友圈得到不亚于美食分享互动的良好效果,朋友甚至读者见面首先被问候的居然都是我家小啦啦。
十多年前在编《交际与口才》杂志时,我曾经很想再做一个文摘类杂志,就像《读者文摘》那样满足大量青年读者速读经典、励志成才的愿望。近几年我整日泡在微信朋友圈中,每天睁开眼睛就“上早朝”看“奏折”,晚上躺下之后也要浏览大量网页,精选优秀文章或资讯到朋友圈分享,燕子姐姐、管风琴和好几位朋友都夸我的朋友圈质量高,喜欢看,我很有成就感,仿佛实现了当选刊主编的愿望。而分享买书看书、种花莳草、生活百科已经让我收获了更多的同好,“明珠JJ”成了网友们对我统一的昵称。互联网朋友圈将不出家门知天下事、做天下事做到了可能与完美。未来,更多的网络化数字化生活方式已在路上,人类,你们准备好了吗?(孔明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