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好家长》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 编著
【资料图】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查分数、报志愿、上大学,又会有很多孩子步入人生新阶段。
孩子初入大学时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家长如何适应朝夕相处十几年的孩子突然离家远去,如何与处在成年初显期的子女相处?又该如何调整孩子上大学后自己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节奏呢?
在一项面向大一新生的调研中,问及新生受到谁的影响最大,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家长及长辈。过去,我们遇到不少家长,他们认为孩子上了大学,特别是上了比较好的大学,自己的“人生大事”就完成了,可以彻底“解放”了,其实远远不是。
《大学生的好家长》一书讲述了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家长和大学生子女之间可能遇到的不适情况、可能用上的沟通方法与诀窍等,供家长选择性地参考,预防性地了解。做大学生的好家长,更做孩子温暖的港湾。
如何支持孩子的生涯规划
做好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在此过程中,家长也需要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
那么,职业生涯究竟要规划什么?说白了就是让孩子明确自己的理想——自己想做的、适合做的、能够做的和值得做的,认知现实中有哪些机会、要求和条件,并且通过规划合适的路径去满足现实的要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理想的路径设计需要生涯决策和生涯行动,并根据实际的行动结果及时评估、修正和调整。
要有效支持孩子的生涯规划,就需要家长在平时与孩子定期进行的沟通交流中,注重给予孩子强有力的心理陪伴和支持。因此,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基本原则就是:多提问,少说教;多倾听,少建议;多鼓励,少批评。其中特别重要和有效的就是要掌握针对孩子生涯发展状况的提问方法。
在此给家长们各举一些例子供参考,只要大家理解了发问的目的与含义,就可以根据平时与孩子沟通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和适当选用。
针对孩子生涯目标的提问——你觉得怎样的人生特别有意义?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10年后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计划大学毕业后做什么?这个学期,你有哪些具体目标?
帮助孩子进行优、劣势分析的提问——为了实现……你的主要优势是什么?还有呢?要实现……你还需要提升哪些能力?你打算如何提升这些能力?还有呢?其中,“还有呢”是个神奇的问题,家长们实际用了就能体会到,孩子总能找到多种解决自身生涯发展问题的方法。
促进孩子计划行动的提问——你当下最想改变的是哪个方面?你做些什么,才会出现这些改变?你的行动计划是什么?你会什么时候开始行动?你行动计划的第一步是什么?请记住,在孩子谈完自己的想法后,及时给予孩子赞赏及赋能,比如你真棒、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等等。这些认可和肯定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帮助孩子整合资源的提问——为了实现……你需要哪些资源?你现在拥有什么,这些资源需要怎么规划?你必须发现哪些其他必要的资源?你需要什么帮助?从谁那里可以获得这些帮助?请记得及时告诉孩子,针对孩子的生涯发展任务,家庭可以提供哪些支持。这些支持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人脉的、信息的,等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家长在日常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和促进孩子积极思考;同时,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阐述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生涯成长。
如何处理亲子冲突
剧烈、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影响亲子关系质量。研究表明,与父母关系不良的年轻人,更有可能在价值观、亲社会行为、心理健康和外化行为方面适应失调,并更难应对向成年期过渡时遇到的压力和挑战。而亲子冲突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调适两者之间又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亲子冲突会降低子女的心理社会调适,例如引发更多抑郁情绪;而子女更多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又会引发更多的亲子冲突。
从学业职业角度讲,亲子关系质量良好有利于子女职业身份的探索,也是预测子女学业和职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社会交往方面讲,亲子的互动模式为孩子在其他社会关系中的互动模式提供了榜样。如亲子之间建设性地谈论不一致的意见,孩子也会把这种建设性的行为模式迁移到与恋人和同伴的相处中去。
认识到冲突对亲子双方的负面影响后,家长又该如何减少冲突呢?
首先,父母要承认,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如果父母不能或不愿承认这一点,可能会减缓孩子向成年期过渡的速度。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与家庭分离和疏远的焦虑,会阻碍子女对成年人角色的探索。当父母充当一个支持性的“安全基地”的角色,而不是成为孩子向外部世界探索的牵绊,则更有助于孩子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他们更勇于试错,也更有利于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其次,父母要有意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更少控制,尊重孩子对边界的要求。尤其忌用心理控制,如让孩子感到内疚或用冷暴力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在对话时,不加评判地倾听,而不是用自己的先验经验一味否定孩子;父母可以建议和引导,提供父母视角的建议以便孩子作参考,但不是强加和要求。
最后,亲子双方对亲子关系的看法不同也会导致冲突。子女成年初显期的特征是社交网络的显著转变,同伴和男/女朋友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亲子关系更平等,而父母与孩子接触的频率、共有时间一般都在下降,尤其是男生与父母的联系频率要显著少于女生。若这时家长仍频繁地联系孩子,要求亲子关系是孩子社会关系的中心,就可能导致冲突。
如何面对游戏成瘾的孩子
“青少年过度游戏”可以说是备受家长关注的话题,其实,只要对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对游戏成瘾的机制有所了解,就可以提前预防。
从预防的角度,一定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当孩子从其他活动中获得了比玩游戏更多的奖励,那么同样的,根据条件反射原理,他就会更多地去参与这些活动而不只是玩游戏。
如果家长能预防成功,那么孩子的发展就会顺利很多,也会有一个快乐的大学生活。但是万一预防失效,发现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这时就需要了解强化原理,并知道如何将它运用到预防游戏成瘾中。
强化原理(也称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由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当一个行为带来积极的奖励体验,那么这个行为就可以被强化;相反,若是该行为带来消极负面的体验,那么这个行为就会消退,不再发生。强化的强度和行为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有关。根据这个原理不难看出为什么玩游戏容易成瘾。
首先游戏过程所引起的奖励体验是及时、频繁和高强度的,个体为了维持这种积极体验就会反复玩游戏;这也是培养孩子其他兴趣、让他体验到比游戏更有吸引力的奖励活动能预防游戏成瘾的原因。而对于负强化,游戏本身并不能引起消极的体验,尤其是有奖励的游戏一定不会令个体产生消极体验,而游戏相关的负面体验往往来得比较间接,时间上也有延迟。比如,因为玩游戏导致休息、学习等活动时间减少进而精力不足,一段时间后表现出成绩下降。当家长发现这一问题并为此着急时,大部分家长会采取严厉批评甚至责罚的措施,但这样的方式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不起作用,而且通常会引发另一个严重的问题:亲子沟通困难和关系恶化。
为什么游戏成瘾常常导致亲子沟通困难?
同样是强化原理在起作用。尊重、理性、包容性的沟通能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沟通体验,从而使孩子愿意和父母沟通;批评、指责、发怒等消极沟通方式则让孩子产生厌恶的沟通体验,从而使孩子关上沟通的大门,和父母说话也只是浮于表面。发现游戏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常常是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这样的沟通直接、实时地让孩子产生厌恶体验。家长的本意是想让这种厌恶体验和游戏行为关联,然而,游戏行为并没有发生在当下,而沟通却是正在发生的,这反而直接负强化了亲子沟通。多次重复经历消极的沟通之后,孩子还容易出现抑郁、低自尊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拒绝和任何人沟通。一旦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游戏成瘾的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棘手。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游戏成瘾,一定要提前思考自己的沟通方式,要更有耐心,仔细分析孩子玩游戏的原因,避免激烈的指责,尤其要避免对孩子的人格和自尊进行贬低。
根据上面分析的亲子沟通和游戏成瘾的关系,其实不难寻找到预防的策略。我们主要推荐从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变上进行干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孩子学业上的问题,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更愿意进行亲子沟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社会认可,从而增强对游戏的负强化,因为玩游戏必然会导致孩子缺少社会支持。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