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TV JPTJ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元宵节,楼上的夫妻两个在争吵。声音响亮之处,吵闹的内容大概是“你妈既然觉得你哥哥好,让他照顾去啊”妻子回应:“你没资格说我,你父母看得上你吗?”夫妻俩争吵的主题应该和家里的老人密切相关。如果不是真的遇到难处,不至于大过节的时候吵架。百善孝为先,不论如何,老人赡养都不应该被耽误。但是也有一些年轻人叫苦不迭,因为他们的老人就是没那么好说话,没有那么通情达理。如果你是看文章的老人,这几个年轻人不爱的点抛出来供大家思考思考。
01 在赡养问题上远香近臭
所谓距离产生美,所言非虚,这是智慧。
电视剧《人世间》里,周家老父亲病重,市长哥哥和教授姐姐,一个从外市赶回来,一个从外省坐飞机赶回来,还没来得及询问病情,姐姐周蓉就向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小儿子周秉坤发难,“你怎么照顾父亲的,父亲要有一个什么闪失,我跟你没完”。当然,父亲要真的有意外,姐姐绝对不会对弟弟怎么样,但是这个话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远香近臭。生活里我们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往往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嫌弃,嫌弃睡懒觉、嫌弃饭菜不合口、嫌弃家里边不收拾;相反,外地的孩子回家来,第一句就是“爸妈想吃点啥?要不我们出去吃?”情感这个东西,相对恒定,但始终摆脱不了新鲜感,爱情是这个道理,亲情也一样。
《孟子-离娄上》关于赡养老人的问题,提过养口体者也,表达的是供父母生活吃喝是孝最重要的事情。后来,左宗棠说:“养口体,不如养心智。以人为事,要度根本,去浮华。”提到更为高级的孝道,那就是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老人,还要在精神让老人感觉到满足。这段话在《人世间》电视剧中,冯化成有更为通俗的表述,原话是“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赢得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两者都要做,但现实生活中,养口体的子女因为守在父母身边,接触得多摩擦也就更多,更容易被父母念叨,招来嫌弃。相反,平时见得少的,反而更受父母喜爱。加之见得少,很多孩子都远走高飞,赢得了成就,让父母的面子有了光,自然会更得父母欢喜。当然,独生子女就没有这个困扰,因为再多的期待都在一个篮子里。
周家老父亲还是有这个格局,在女儿责怪弟弟的时候,站出来维护了小儿子周秉坤。一句话“爸爸不光是秉坤的爸爸,也是你的爸爸”表达了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对父母来说,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平等相待,不论是养口体还是养心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养口体付出的精力更多,所以更应该被善待。
02在困境面前倚重不受偏爱的孩子
在所有的情感因素中,最难解释的就是偏爱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莫名的对一些人存有好感,要说为什么?能够给出的解释就是有眼缘,啥是眼缘呢?也不清楚。有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过自己糟糕的童年记忆,家里两个儿子,身为小儿子的他打小就不被喜欢,衣服一直捡哥哥的,好吃的哥哥也是第一个吃到嘴,被哥哥暴打一顿,回来被骂的也是他。成年以后他问过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对他这么差。他妈妈云淡风轻的说“因为当时家庭条件不好,你爷爷家,你爸爸都希望我生一个女儿。”这个朋友说,母亲的这句话实在太牵强了,他一直不能理解,男孩女孩跟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的整个童年都生活在被忽视中,所以他努力的学习,离开了当地,目前在广州工作。
父母真的有特别偏爱的孩子。这些孩子会被特别关照,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这部分孩子通常得到更多。而现实生活中,这部分孩子永远是父母特权的使用者,收获更多父母的赞许。而另一些不被偏爱的孩子,往往在生活学习中更自觉更努力,所以出现了所谓的“优秀的老二”现象。不被偏爱的孩子因为要得到父母更多的目光,所以他们要通过“懂事”这把钥匙打开父母的关爱之门。他们一边被忽视一边努力的迎合父母,所以父母总觉得老大不懂事,老二更懂事。
不管你承不承认,那些被忽视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最为倚仗的人。所以很多时候那些懂事的孩子就得“被懂事”,就得不断的满足父母的要求。很多人说,既然父母不偏爱你,你就可以放水。不被偏爱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心里苦的人,获得一点点甜(父母的赞许)都会非常高兴,被肯定就像一个魔咒盘旋在不被偏爱的孩子的头顶。
做父母的,忍住自己的偏爱之心,一定能收到更多爱的链接。
03 一直做孩子世界里的杠精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科学技术会击碎所有的“伪科学”。朋友小丽最近吐槽母亲,60岁的母亲一直不愿意去住院治疗自己的带状疱疹,老百姓俗称“蛇缠腰”,因为听人说只要用艾草清洗后背就可以,所以她母亲一直就艾草洗澡,就是不去医院,小丽气得抓狂,强制要求母亲不要拖了,但是其母亲一直不听女儿的好言相劝,上个星期她开始发烧,小丽下了决心强制安排母亲住院,母亲高烧不止才愿意去医院,结果一去就办理了住院。
生活中总有一些老人,他认定的事情,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比如外面的餐馆都是地沟油,火腿肠都是老鼠肉做的。这些不知道哪里传来的谣言,老人们却深信不疑。然后只要子女表达看法,老人们就会跳出来反对。家里瞬间变成了一个辩论场,子女们在一场场辩论里和父母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你发现辩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过了几天,新一轮的辩论会开启,总结杠精老人的心态,我吃的盐比你喝的水都多,我不会错。
怎么有不会错的人呢?杠精老人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想牢牢掌握“控制权”。他们往往希望更多的在孩子的生活里发挥作用,但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其实老人们退休后开开心心贡献建议权就好,至于决策权,交给孩子。老有所乐并不是一句号召,而是扎扎实实希望老人们去践行的大方向。
★
你会有这三类老人的“老年病”吗?评论区欢迎留言。
一审:徐湘屏 二审:王俊楠
三审:吴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