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东方网记者刘晓晶报道:“我们在作品中添加了自己的民族纹样与建筑特色,例如维吾尔族的花鸟纹样、土家吊脚楼、苗族银饰等等,在AI的创作下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民族特色与艺术能碰撞出如此新奇的火花。”在“元点——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艺术展”上,土家族的胡馨同学分享着自己的创作历程。
4月24日,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艺术展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师生基于AI技术创作的插画、摄影、CG(计算机动画)、包装设计和装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为未来的艺术教育和产业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方法,是一场AI与艺术的实验,也是一个融合技术、艺术和情感的沉静式互动体验。
2023年,随着ChatGPT“火爆出圈”,人工智能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技术领域,而是讲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上理工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基础课程组的教师们积极跟进这一新的技术趋势,并尝试开展了第二课堂,进行人工智能绘画的教学,在设计类大一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此次AI创作展,师生共同感受了从未知好奇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创作体验,共同亲身探索自然、人类和人工智能三者的关系,共同提前感知行业革命的召唤,创新实践、破浪前行。少数民族学生托合江·努尔兰说:“AI的思路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完全想象不到,在输入这些关键词之后会产怎样的作品。当看到作品后会感觉我的想法还可以被这么解读,人工智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路。”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人工智能工具的作用,应当是高效的提供更多可能性和便利性。现有的人工智能引擎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输出海量素材,但最终优秀的作品,是需要具有一定美学素养和专业方法论的创作者下达指令,对素材进行甄选、修改和二次加工。”谈到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版艺学院副院长陶海峰表示,“对于艺术设计行业而言,可以预见到机械重复性劳动将被淘汰,更加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作型人才,这对艺术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理工大学总会计师赵明表示,希望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人关注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用创意和想象力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学校也将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断探索“学科+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发展新模式,结合人工智能推动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大都市贡献智慧与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