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85后王光晋看着自家100亩梨园满树繁花,心满意足地笑了。辗转河南、浙江、新疆等多地打拼的他如今在家乡安徽阜阳扎了根。“今年的日照和雨水都很充足,肯定是个大丰年。乡亲们的收入说不定又能提高一截。”
2016年,在外漂泊10多年的王光晋回到家乡阜阳界首市,创办了万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带回资金和人才以及在新疆学来的种植技术,更带来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希望。辛苦耕耘7年,如今千亩的果蔬和每年人流量达5万人次的农家乐证明了王光晋的努力已然“开花结果”。
(资料图)
上大学时,王光晋从摆地摊做起,同学们称他有“劳动瘾”。毕业后开馒头铺亏了本,2008年在郑州倒腾手机配件赚到了钱,转行开饭店又亏得血本无归……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来使他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没吃过亏的年轻人很难成功。”王光晋说。
2010年,王光晋再次白手起家跟着老乡跑钢材生意。这次他赶上了行业风口,用两年左右时间赚了近2000万元。在那个年代,这笔钱足以让他风光无限、衣锦还乡,可他没有飘飘然。
2011年,他前往新疆喀什考察生态农业,看到未经开垦的广袤土地,他决定拼一把。改善基建、引进人才、申办土地产权……两年上千万的投入,当他看到土地里长出了棉花的那一刻,他知道一切都值了。
“当年家里穷,是乡亲们凑钱供我读的大学。”他在事业有成后未忘这份恩情,早年就曾捐款给老家村子修了3条路,建了一座文化广场。
回到家乡的王光晋一直在思考,什么作物适合在老家生长?考虑了日照、雨水等气候因素,王光晋首选了阿克苏梨。“界首的日照比较充足,季度性的雨水也比较稳定,再加上我有嫁接苗芽的技术。”经过多次实验,王光晋发现嫁接后的梨更甜更有水分。第一次出果后,几百亩的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阿克苏梨的成功使王光晋受了启发,他开始寻找既适合家乡地理环境又兼具市场前景的农作物。羊肚菌吸引了他的注意。“羊肚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很可观。”王光晋介绍,羊肚菌需要在大棚内种植,经过初加工的羊肚菌一公斤能卖600到800元。
刚返乡时,交通和水电使用不便等问题困扰着王光晋。在政府帮助下,田边通了水泥路,路边打上了井,电线被拉到了地头上。“家乡的地形远不如新疆平坦,机械化作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王光晋谈道,初期由人工施肥洒药,后来用拖拉机,现在使用无人机喷洒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节约了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经过几年经营,阿克苏梨与羊肚菌成了万果园主要产出的经济作物,占地近900亩。
早些年在新疆创业时,王光晋就重视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回乡后,他也建起了蔬菜加工厂,采取承包合作制,把流转的土地承包给本村农民种植蔬菜,再从他们手中统一回购,再售出或加工。“从清洗到烘干包装,提供一整套的生产流程,再将产品供应给食品厂。这样的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当地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
“收购乡亲们的蔬菜必须要高于市场价,每亩地至少要保证农户能赚到1000到2000多元。”这是王光晋对乡亲们的承诺。以去年种植大葱为例,每斤卖到8角到1元的价格,亩产达到5000斤,每亩地就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农业发展趋于稳定后,王光晋开始了生态农家乐的尝试。由于万果园果蔬品质高、味道好,农家乐很快吸引来游客,节假日常常一座难求,一年客流量能超过5万人次。
记者看到,果园、加工厂和农家乐里,负责浇水、施肥、搭棚、采摘的基本都是当地五六十岁的农民。“我为留守老人提供岗位,他们在万果园既赚到了工资,又不耽误自家农活和照顾孩子。”王光晋解释,目前为当地农户提供了近40个固定岗位,农忙时,最多能提供100多个岗位。
如今的王光晋拥有4家企业,安徽、河南、新疆三地来回跑是他的工作常态。可工作再忙,他还是会抽空去田间看看农作物的长势和农民劳作,一如他小时候在田埂上看着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
这是他作为农民的儿子始终保持的习惯,也是他助力家乡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实习生 汪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