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暑假来临,家长和孩子每天朝夕相处,这是一段亲子互动最亲密的时间。然而,不少家长说起“神兽回笼”,怎一个“苦”字了得:想和孩子聊聊,却发现他/她宁愿和同龄朋友分享也不愿与父母多说,甚至意外发现自己被屏蔽了“朋友圈”;想督促孩子多学点、少玩点,怎料学习的技能没啥提升,争吵的技巧却愈加纯熟,假期“弯道超车”的理想最终只剩下“相看两厌”的一地鸡毛。漫长盛夏,“神兽回笼”,父母该如何与孩子好好相处,避免“鸡飞狗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亲子关系频频“亮起红灯”,与暑期这个特殊节点不无关系。孩子放假了,家长没放假,怎么办?要么送到老人家身边生活一段时间,但由于少了父母与学校的管束,孩子更容易有沉迷网络游戏的风险;要么去各类兴趣培训班打发时间,可一个暑期下来,不仅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还大大增加了家长的经济压力;要么是父母干脆全职带娃,然而少了学校的缓冲,日夜相伴却演变成了互相“看不惯”——家长指责孩子不够刻苦专心,孩子则“控诉”家长“过度关爱”“意念操控”。就这样,本该美好的暑期竟成了荒废时间的“游戏期”、费力费钱的“消费期”、亲子关系的“冰冻期”,家庭职场的双重压力、难以消弭的亲子冲突,难免在这段时间集中爆发。
【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尽管如此,暑期仍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是家庭氛围达成和解的宝贵契机。面对紧张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其下班后在外闲逛“避避风头”,或是怒斥孩子实在是“油盐不进”,不如多反思当下的教育方式,涵养循序渐进的教育心态,寻找与孩子共情共鸣的有效途径——
于父母而言,首先要补上陪伴的“必修课”。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坚定而温情的陪伴和积极长久的关注。但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社交生活丰富,很多家长都成了“缺席”的父母;还有一些家长将“陪伴”简单理解为“陪着”,明明有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却忙于网络社交,不是将电子产品充当保姆,让孩子看电视、玩手机,就是自己忙自己的事,疲于与孩子互动,这种“隐形失陪”同样也会造成亲子陪伴的缺失。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尊重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在暑期,不妨暂时按捺住“鸡娃”的心,先从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心情入手,共同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作品、达成一次有计划的目标,通过爱与情感的投入、语言和肢体的交流,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与自信心,这也是亲子关系“破冰”的重要方式。
其次,要呵护成长的“内驱力”。暑期亲子关系紧张的源头,往往是由于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预期之间存在偏差。小到当天的作业没有完成,当日的琴谱没有练习,大到未能达成考级目标,未能考取理想的学校……父母的期待与焦虑,在孩子眼里就成为“沉重到无法喘息”的控制欲,不仅危及亲子关系,更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纪伯伦曾这样描述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虑,因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虑。”事实证明,控制型、包办型的教养方式是对孩子学习内驱力的极大伤害。面对升学目标选择、学习时间安排、兴趣爱好等问题,父母可以给出建议,但不应喧宾夺主,要让孩子们在理性“做主”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体价值,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成长体验。
最后,要调适家庭的“氛围感”。家庭是开展教育的第一站,尤其在暑期,按下“暂停键”的校园生活更是让家庭成为教育的主场。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而是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学习与成长。随着暑期的来临,父母可以与孩子一道,从有规律的作息、有序的学习和生活开始,规律阅读、规律劳动、规律锻炼,在互相帮助、督促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温馨幸福、积极健康、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
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自然也离不开孩子的自我调节与换位思考。在这个暑期,试着放下偏见与敏感,多与自己的父母共同走进大自然,感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勃勃生机;走进博物馆,汲取一器一物、纵横千年的精神食粮;走进运动场,挥洒意气风发、拼搏向上的生命力量;更重要的是,走进彼此的心,感悟父母与子女之间,一场今生今世、来之不易的机缘。
这正是: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将心比心;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让爱扎根。
(文 | 曹怡晴)
标签: